简介
广播纪实文学《梁家河》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知青生活,记录梁家河几十年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广播纪实文学《梁家河》充分发挥广播音频特色与多媒体传播优势,作品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制作精益求精,感染力强。作品在忠于原著内容的前提下,音频版对语言表达进行了符合广播传播的可听性再创作。 ……【更多】
2015年2月13日,上午11时许,三辆中巴车远远地停在梁家河村口外。车上下来几个人,健步向村里走去。
2015年回梁家河,习近平和当年的“小伙伴”们一起吃饭,有一道菜就是酸菜。梁玉明说:“他可是吃了不少的酸菜和南瓜!”
青年习近平也成了知青中的一员,起点是首都北京,终点是革命圣地延安。
习近平努力弥合着北京娃和村里娃的差异,而这意味着一种脱胎换骨的转变。
对习近平而言,读书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个不断成长、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过程。
到梁家河两三年后,习近平已经能够说一口流利的延川话,把土豆叫“洋芋”,把馍馍叫“酶酶”。2009年11月,他到延安考察,仍能讲一口流利的延川话。
1974年1月,习近平刚刚当选为大队党支部书记,他一直琢磨着能为改变梁家河的面貌做些什么,琢磨着推动梁家河发展的切入点。
从梁家河到文安驿,一个来回30多里,社员买日用品步行去一次得花大半天时间。这个事一直让习近平惦记着。梁家河普及沼气后,他就谋划着给村里人办更多的事。
1973年,习近平试图叩开返城的大门,他希望上大学读书深造,毕竟读书是他最大的愿望。
习近平说:“书里有更广阔的世界,有更丰富的知识,通过学习,人增长了见识,汲取了知识,就会变得更坚强、更强大。”
1993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回到梁家河,看到乡亲们不再为吃穿发愁,他和乡亲们一样高兴。
如今的梁家河,乘着新时代的东风,在新征程中破浪启航,驶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