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服役14年,我见证昆木加哨所的巨大变化

来源:解放军报客户端责任编辑:宋朋非2022-11-08

整理:陈武斌

讲述人:一级上士 贾年生

感言:昆木加的光不仅照亮了大地,也照进了每一名官兵的心里,温暖且明亮。让荒芜的不毛之地真正变成了“鲜花盛开的地方”。

在祖国的西南,有一个“鲜花盛开的地方”--昆木加哨所,这里海拔4900米,长冬无夏,春秋相连,恶劣的自然条件与原本的美好寓意截然相反。60多年来,一茬茬哨所官兵用青春与热血不断地让哨所焕发生机与活力。我叫贾年生,在这里服役了14年,有幸见证了这十多年来哨所的巨大变化。

说起昆木加哨所的变化,最关键的要从用电说起,2020年底,昆木加哨所接入国家电网,哨所60年不通电的历史终于成为了过往。为了更进一步了解历史,我翻开厚重的连史,得到了一些珍贵的历史材料,因为没有电,哨所最初建成时主要依靠煤油灯照明;因为交通闭塞,煤油只能靠官兵从几十公里外的连部背上哨所。为了节约燃料,官兵们便利用收集起来的牛粪,燃起火堆借以照明,煤油灯和牛粪堆成为黑夜中昆木加哨所弥足珍贵的光源。

连史馆里有一台老旧手摇发电机,昆木加哨所的用电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它身上。2002年,新哨所在老哨楼旁拔地而起,哨所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也是在这一年8月份,连队给哨所配发了一台小功率手摇发电机,官兵在哨所第一次用上了电。

我的班长告诉我,这台手摇发电机当时可是宝贝疙瘩,大家恨不得晚上睡觉都抱着。那时候哨所每天晚上七点半到九点半“通电”两个小时。发电机的一头连接着一盏15瓦的白炽灯,为了保证电力,官兵们都抢着去“手摇发电”,虽然灯光微弱且忽明忽暗,却让大家心里充满幸福感。

几年后,哨所换发新式柴油发电机,哨所每天供电的时间延长至3个小时。通电时间增加了,官兵在休息时间围坐灯下下棋、看书等业余生活也成为了可能。柴油发电机在功率与稳定性上比手摇发电机有极大提升,所以在照明之余,新的电器也慢慢走进了哨所,走进了官兵生活。

我清晰地记得,2008年,我刚分到哨所,自那一年之后,我见证了哨所里日新月异的变化,当年,哨所接通了第一条电话线,可给大家高兴坏了,因为在那之前,我们都是写好信再集中邮寄回家里,来来回回,往往一封信需要一两个月的时间,有的甚至半年。虽然当时通话时间有限,但那条电话线,却让官兵们与家人的联系从此不再依赖书信。那时候我们总会笑着说,一条电话线连着家与国,一头是家,一头是国......

除了电话线,我记忆很深刻的就是电视机。那年,上级给哨所配发了电视机,依靠锅盖式卫星天线,官兵在哨所看上了电视节目。安装电视的那天,哨所里跟过年一样,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咱当兵的人,有啥不一样。头顶着边关的明月……”每次听到电视里响起《咱当兵的人》这首歌,大家都会跟着一起唱。

时间在推移,哨所里变化也越来越大。虽然哨所里依靠发电机可以实现定时供电,但一直没有实现“用电自由”,直到2020年底,阿里联网工程的正式投运,让昆木加哨所接入了国家电网,“用电难”的问题才彻底解决。也在当年,连队通往哨所的柏油路全线贯通,如今,实现了“用电自由”的昆木加哨所,基础设施建设和官兵工作生活条件都得到了极大改善。

电和路的到来,让以前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先说说官兵的饮食,在这个上级配发的平板里安装有“雪域配送app”,我平时在平台上为官兵挑选下周食材,“商品”挑选好以后加入购物车,一键购买,只需三天便可送达。现在路修好了,即便冬季大雪封山,物资供给也能及时送达,大家每天都能吃上新鲜蔬菜和水果,有时还能吃到海鲜。让我这个司务长轻松了许多。除了正常供给,我们自己也种了很多的蔬菜,保证了官兵日常的营养需求。现在,哨所里搭建了新式的温室大棚,这会儿大棚里种了茄子、辣椒、小白菜、黄瓜等,夏天的时候,还会种上一些西瓜,种出来的西瓜虽然个头不大,但是甜分可足了。

除了基本物资供应得到充分保障,现在我们的业余生活也丰富多彩。如今的昆木加哨所内,不仅设有专门的图书阅览间,还引入了“唱吧”“桌式足球”等多种休闲方式。而且随着网络信号的覆盖,休息时间官兵除了休闲娱乐还能跟家人语音聊天。还有一些新科技运用在哨所里,比如“微压氧舱”,我们平时结束巡逻归来的时候可以进入低压氧舱调养身体。氧舱既能模拟低海拔地区气候,还能检测官兵身体健康数据,有效降低官兵高原疾病的发生率。

哨所里的变化还有很多,用电、吸氧、取水等“六难”问题早已解决。看到哨所各方面条件越来越好,大家的精神状态愈发饱满,更加坚定了卫国戍边的信念。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