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身边这十年丨暖心的“三角戳”

来源:“中国火箭军”微信公众号作者:陈榕光责任编辑:宋朋非2022-11-10

去年回家探亲,无意间发现了几封当义务兵时写给家里的信,信封表面已经泛黄,但右上角“义务兵免费信件”的三角戳,却依然清晰可见。

提起三角邮戳,相信有过军旅经历的人都不陌生。那时,身处军营的我们,与故乡远隔千里,通过一封封家书,与亲人们交流情感。小小的三角戳,承载着我们心底浓浓的爱意和思念。

对于三角戳的印象,最早来源于舅舅邻家的两位哥哥。当年,他们兄弟二人一起参军,隔三差五就往家里写信。一次去舅舅家玩时,刚好遇见邮递员送信上门,信封上红彤彤的三角戳格外显眼。

“难道寄信还有不贴邮票的吗?”我有些纳闷,赶忙请教当过兵的舅舅。他告诉我,在部队当义务兵,寄信都不需要付邮资,这是国家对军人的一种特殊优待。盯着这个小小的三角戳,我心生羡慕,暗暗下定决心,长大后也要去当兵,到时候给家里寄不用贴邮票的信。

高中毕业那年,或许是对绿色军营的向往,又或许是受邻家哥哥的影响,我报名应征。接到入伍通知书后,家里的亲戚们都为我感到高兴,我也挨家挨户与他们话别辞行。

还清楚地记得,当年舅妈特意为我煮了一碗溏心蛋。舅舅则拍着我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到部队后,要好好干,不要辜负家人的期望,有空给家里写信。”站在一旁的表弟,扯着我的衣角,一脸羡慕:“哥哥,到时候你可别忘了给我也写一封。”

我摸摸他的头,高兴地说:“一定忘不了,你也记得给我回信噢!”一碗热气腾腾的溏心蛋和一句勉励的话,瞬间驱散了初冬的寒意,温暖了我的心窝。

来到部队后,日常的学习、训练、拉歌、考核等事务,将每一天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时间和精力都用来适应新兵连高强度的军事训练,一时间忘了给家里写信。好不容易挨到元旦假期,想一想离开家时,亲人们对我的期望和叮咛,得赶紧给他们写封信,报个平安。

我给“七大姑八大姨”每户都写了一封信,与他们分享军营里的趣事。尔后,郑重其事地将信件交到连队文书的手里,看着他在信封上熟练地盖上三角戳,眼前好像闪现家人们收到信件时,绽放出的一张张笑脸,一时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希望这一封封家书,能带去我的一丝问候与思念。

当兵第二年,我被调到机关当文书,有幸“掌管”那个令人羡慕的三角戳,心中不免生出几分责任和敬畏。大家把写好的信交到我这里,我盖上三角戳,开好清单,再将信转递给驻地邮电局。

那时,每周都要往邮局跑两趟,将厚厚一摞信交到邮递员手里时,内心既有点不舍,又充满期待。回家探亲,每每看到自己寄回家的信件,都格外高兴,对那个熟悉的三角戳,更是觉得万分亲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讯工具开始慢慢普及,从最初的传呼机到后来的手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写信在许多人眼中成了既耗时又费力的事。可以渐渐感觉到,往家里写信的战友越来越少,我往邮局跑的频率也越来越低。那个被磨得有些发亮的三角戳,则静静地躺在保密柜中,长时间都无人问津。

时光流转,二十多年的军旅生涯转瞬即逝,兵之初的体验依然记忆犹新,我对三角戳至今念念不忘,它盖在信封上的“啪”一声,也时常在耳旁响起。

现在也不知道连队里,还有多少人给家里写信,我猜想,恐怕已经少得可怜了吧。那个架起沟通桥梁的三角戳,是不是已经再无用武之地,被安置进了角落?

转而又想,通讯方式的发展变化,改变的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可那穿山越海、留有温度的家书给我们带来的欣喜和感动依然存在,我们与亲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会因通讯工具的便捷而变得淡漠。

写完此稿,是不是应该提起笔,给家人们写一封信。我有些犹豫,因为词笔生疏,不知如何落墨。但我还是挑亮夜灯,伏案挥笔,哪怕是只语片言,只为重温那段鸿雁传书,互诉衷肠的温馨回忆。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