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
文字实录
主持人:今天演播室请到了四位嘉宾,其中三位可以说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一位是海政电视艺术中心主任、电影《红海行动》出品人、总制片人唐静主任,欢迎唐主任。
唐静:大家好,过年好。
主持人:第二位是海政电视艺术中心演员、电影《红海行动》临沂舰政委的扮演者,也是本片的军事制片人王强老师,欢迎王老师。
王强:网友们好,新年好。
主持人:第三位是海政电视艺术中心优秀编剧、电影《红海行动》编剧冯骥老师,欢迎您。
冯骥:中国军网的网友们大家好,过年好。
主持人:需要为大家特别介绍的是我们的演播室还来了一位老艺术家,他是原中国视协副主席、原海政电视艺术中心主任、国家一级编剧、电影《红海行动》策划者周振天老师,欢迎您。
周振天:谢谢,网友好,大家过年好。
主持人:再次欢迎四位做客我们的演播室。刚才说了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大获成功,它是由海政电视艺术中心牵头制作的一个电影,想请周先生给网友们简单介绍一下海政电视艺术中心的历史吧。
周振天:海政电视艺术中心从1988年成立,是以海政话剧团的基础。成立以后,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创作塑造当代海军形象,讴歌我军革命战争历史丰功伟绩的专题片、电视剧以及小品、戏剧。到了党的十八大之后,我们全体人员按照海军党委和政治部首长要求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十八大之后强军过程中显现出的英雄团队、英雄事迹和我们海军在执行国家使命中所体现出的那种大无畏的,能打仗的、打胜仗的精神。先后拍摄了《火蓝刀锋》、《舰在亚丁湾》、《深海砺剑》,还有和博纳合作拍摄的电影《红海行动》。
《红海行动》得益于我们海军在海外军事行动的新闻事实,可以说这是新中国海军有史以来第一次在海外有一定规模的军事行动,而且成功完成了这件事情,具有首创意义。
还有一个,唐主任也会介绍,海军首长下决心要把《红海行动》拍成电影,海政首长亲自担任总顾问。因为当年指挥也门撤侨的总顾问就是今天的海政的副主任夏平同志。当时他跟我们详细讲了撤侨的行动和当时的这种紧迫情况,也讲了外交和军事上一些必须要遵守的规则,这就给我们的创作团队打下了坚实的事实背景和新闻背景。
主持人:请唐静主任给我们谈一谈电影整个创作初衷,为什么选择这部电影?
唐静:刚才周老师已经说了,有2015年也门撤侨这样一个真实的事件为大的背景。海军首长有指示,把这个任务下给我们海政电视中心,创作一个以真实事件为背景的影视作品,我们接到任务以后确实感觉比较难,我们作为电视艺术中心存在这么多年,做电影是缺乏经验的。
首先是在剧本的创作上,以真实事件为背景,如果我们把整个过程全部都罗列出来是纪录片,不是一个故事片。作为一个电影、一个故事片怎么能在真实的背景下去创作一个感人的故事,首先从创作上是有难点的。
我们的编剧冯骥,还有周老师,大家一起对市场进行调研,采访很多经历撤侨的官兵。尤其是夏平将军,因为他确实亲自经历了整个的过程,跟我们讲了很多的点,包括看了一些图片、视频,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创作了这个剧本。冯骥创作的第一稿剧本拿出来的时候应该是2015年10月。
主持人:我还听说,您在创作这个题材的时候,正好是也门撤侨这个事件发生?
冯骥:我们是在2015年6到7月接到首长的指示,围绕撤侨这一题材创作一个电影剧本,唐主任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我。我第一天拿到题材觉得很有难度,因为撤侨是我们海军第一次在海外进行武装撤侨,这么大的题材从哪儿下笔,是当时让我好几天睡不着觉的一个事情。
基于真实事件的改编,要做到真实、可信,反映当时撤侨的真正状态,这也是一个难点。当时我跟着周老师,跟着唐主任一起采访我们撤侨行动的指挥员之一夏平将军,夏平将军讲述了当时真实的场景和故事。我们又去临沂采访了临沂舰的官兵和蛟龙突击队的队员,这个就有一些渊源了。
在2011年岁末拍摄《火蓝刀锋》的时候,曾经在蛟龙突击队拍摄过,跟他们那儿的官兵很熟悉。有一条路叫功臣路,两边的灯箱都是以蛟龙突击队的功臣们的形象、故事命名的。这一次又在撤侨行动中看到蛟龙突击队的身影,跟唐主任商量了一下,是不是可以以蛟龙突击队的队员们为主线塑造一组士兵的群像,反映他们在异国为保护我国人民生命安全而浴血奋战的壮举。经过论证和讨论,我们觉得这条主线能反映我们能打仗、打胜仗的精神,更能够让观众了解咱们的海军做了什么,能够增加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讨论之后,我们就开始创作剧本。
主持人:的确,看完这个电影的人都有这种感觉,好像分辨不出哪个是一号、哪个是二号人物,它是一个群像。
冯骥:对,它是一组士兵的群像。我们海政电视中心始终坚持为兵服务,一定要把创作的主体对焦到士兵的身上,对焦到指战员身上,才能反映出我们海军的战斗精神。我在完成一稿剧本之后把剧本交到了海军首长、海政领导和海政宣传局的领导手里。首长和领导们看完以后非常支持,也给予了肯定。海政宣传局的领导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我们回去调整后,又把剧本交到了广电总局、电影局和军委政治工作部宣传局的领导手里,电影局的张宏森局长和军委政治部宣传局的领导都非常肯定和支持。我们接下来就由周老师和唐主任带领推进这个项目。
主持人:刚才您一直提到“真实”二字,也特别注重“真实”二字,就有一个问题了。刚才唐主任也提到,如果一味纪实就成为专题片、纪录片了。在尊重真实的基础上,您在艺术上的构思,电影话语上的构思是什么样的?
冯骥:其实还是离不开真实,我们想做一部反映撤侨真实情况的电影。虽然它里面有血腥,有一些残忍的镜头,但是我们的核心是反战的。我们是想让观众们知道,今天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那句话是怎么说的,哪有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其实这些年我们海军官兵在各个地方都默默付出奉献和牺牲了很多,我们现在已经有足够的能力保护我们国家的人民。
主持人:几位老师,很多网友看完之后也有这个疑问,大过年的,战争场面是不是太过血腥了?残忍程度是不是太过真实了?几位老师怎么看这个问题?
周振天:贺岁片这些年一直都是以娱乐、嬉戏和轻喜剧为主,我觉得也很好的,过年大家看看乐乐。我们军人在捍卫和平,捍卫老百姓过节,节日中他们到底怎么过,我们不说不表现,别人是不知道的。
还有一个是这个戏的真实性,在创作的时候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共识:就是我们海军撤侨确实没有发生过这么激烈的枪战,但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外执行任务,包括陆军和武警,我们的战友确实牺牲过,包括大使馆的、维和部队的。
我们这个真实不是海军的真实,是人民军队执行海外任务过程中所做出巨大的贡献,包括医治埃博拉病毒牺牲的人。他们都把自己的生命献出去了。我们全军官兵不畏牺牲,不畏艰苦,宁可自己粉身碎骨,也要维护国家荣誉,保证当地老百姓和我们华侨安全。真实是在这个大基础上的,所以我们在纪实性和尊重生活真实这么一个前提下,可以把情节、故事推向极限,经过导演团队的努力,经过博纳的支持,形成今天这个样子。
主持人: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这份真实也是春节期间献给观众、献给子弟兵的礼物,虽然说这个礼物表面看起来有些残酷,有些血腥,实际真实比一切都重要。
周振天:这些年我觉得奶油太多了,钙太少,钢铁太少,我们这个创作团队特别希望告诉大家和平来之不易,要珍惜和平。
所以这里的血腥镜头,所谓的残酷画面,还有我们战士的惨烈牺牲就是要告诉大家和平来之不易,大家珍惜。还有根据习主席现在的思想将来仗怎么打,我们就怎么练兵。这次到南海去,战士们很有感触,战士们就说将来仗就这么打,我们训练的目标就按照这个难度去做,所以这个真实在春节给大家看一看,我觉得确实具有好处。
主持人:王强老师也是参加这次慰问官兵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您有什么感受?
王强:海政电视成立是1988年,我是1989年来的,一直在演海军的戏,很自豪地说每部海军的戏都会看到我的身影。比如这个戏在某种程度是配角,但是我自豪,能够为这些战友塑造人物。这次下部队,见到他们,慰问部队有一个很大的情怀,也是在大年初一上映之前检验这个片子。刚才说的特别对,未来战争是什么样子,我们的战士也不知道,也不知道我们这个戏是不是能让亲爱的兄弟们感受一下战火纷飞是这样的。
主持人:给官兵也是一个触动,很多人是没有上过战场的。
王强:都是1998年、2000年的孩子。
主持人:这次除了担任演员之外,同时还有一个职务就是军事制片人?
王强:对。
主持人:这个职务具体需要您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唐静:这是一个军事的电影,需要很多的军事保障,除了摩洛哥拍摄以外的军事镜头都是要由王强老师带团队“打仗”。
王强:应该这么说,唐主任是出品人、总制片人,我只是负责军事制片人,配合她的工作。
唐静:确实是非常繁琐,非常辛苦的一个差事,所有的保障,包括我们回国以后拍摄的,关于舰艇、关于飞机、关于所有军事预算这一块都是要王强老师带领团队配合完成的,很辛苦。而且因为由于在摩洛哥拍摄期间难度太大了,所以延期了一个月。因为还有后面剧组转场以后装备、道具进口的问题,要入海关的问题。拍摄的时候正好赶上台风季节,经常台风来袭,又给导演和整个剧组的拍摄增加了特别大的难度。那一个月的奋斗中,王强老师带领的团队几乎每个人都睡不了觉,每天能睡两三个小时就很好了,就十个人要保障全剧组几百人还有这么多装备,责任很大。大家能够完成也是奇迹。
周振天:这里有一个很专业的问题,我们军舰不是专门摆着让你拍的,军舰是在是执行任务过程中插空让你拍的。王强得协调这个,两头着急。军舰没来摄制组着急,军舰来了摄制组没有准备好,机器没到也着急,太难了。
主持人:一些珍贵画面的展现都要靠王强老师。
王强:我觉得是这样,包括我们官兵对这件事情,刚才说到了海军的首长,海政的领导,他们对这部戏的决心,还有官兵、舰长一听拍电影,这是我们自己的事,不能说辛苦,不能说谢谢。导演是一位完美主义者,追求极致,我们说差不多那是不行的,所以我们最怕半夜接他的电话,因为导演老在变,他的构想老是在变。
唐静:现场有灵感,好导演都是这样。
王强:我们能理解这个变,因为干艺术的,总是在完善,我们现在用的都是一线部队,一线部队对这个变受不了。
唐静:是训练中配合我们拍摄。
王强:我们在中间起这个作用。两边怎么完成最后呈现的效果。
主持人:没有群演,全部是我们的官兵。
唐静:对。
王强:除了主要演员之外全都是舰上的。其实挺自豪的,现在战士的素质和形象,其实你仔细一看,每个人都很棒的。
主持人:群演和真正的官兵展示出来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刚才一直在说我们导演,那么我们的剧本成熟之后是怎么选择我们合作团队的?
唐静:其实这个事对我们来讲挺难的,有两个大的困难放在我们面前,一个作为电影来说市场化更强,商业性更强,因为它不像电视剧,电视台播了就是播了,但是看电影的时候每个观众是要自己买票的,必须要用他能接受的方式他才能够看这个电影,那么多的辛苦,那么多的努力,如果观众不爱看都是白废的。
主持人:而且档期又是这么火爆。
唐静:对于主旋律的影片来说,第一个大难题是必须寻找一个在做主旋律题材方面有经验,有成功范例的合作者和我们合作,所以当时我们团队一起做了很多市场调查,大家研究,最后觉得博纳影视有成功的范例,他们曾经做过《智取威虎山》,因为当时他们还正在拍摄《湄公河行动》,报道都已经出来,而且正在筹备《建军大业》,都是主旋律的戏,所以想和他们合作。这当中其实有很多曲折,第一次没见上面,于总确实也有他的难处,因为《湄公河行动》马上进入后期,在筹备《建军大业》,两个都是主旋律的戏,没有能力再去做一个主旋律的戏,所以婉言谢绝了。我们这个团队还是挺坚持的,一直保持和他联系。
王强:唐主任和他讲故事。
主持人:去找他的底气,是基于真实的故事。
唐静:是的。
王强:我可以爆料,于总给了20分钟时间,她讲了10分左右的时间,于总一拍大腿说这个事该干。
主持人:怎么讲的,还原一下。
唐静:其实不用还原,我就是把剧本的故事讲给他听,故事确实吸引到他,一开始他拒绝这个事情,分身无术,确实忙不过来,但是一听觉得是这样一个主旋律的故事,让他觉得很特别。
第一它是一个类型片,目前电影市场上还没有这样的类型片,这填补了电影类型片的空白,还得感谢宏森局长,因为宏森局长是最早看剧本的,当时剧本给他看了以后,因为看的时候很忐忑,心里没有底气,但是他是专家,看完以后觉得很好,说你们一定要把这个做好,我支持你们。
他说这个是一个非常好的类型片,而且能够填补目前中国战争电影的一个空白,因为有他的话,我们也有底气,就把这个故事讲给于总听,于总真的很棒,他很有情怀,一个私营企业的电影人,能够不用研究就投资这么大,当着我跟王强老师的面,自己就拍板定了。其次我们对导演的认可,因为知道他正在拍《湄公河行动》,不知道有没有档期,之前我们团队看过他的《破风》、《逆战》,觉得非常适合这个片子,当于总也提到这个人选的时候,我们就一拍即合,大家都觉得他是最合适的。
主持人:身上哪个点让你们觉得他适合导这部电影?
唐静:之前拍过的电影放的特别好,《破风》、《逆战》反响特别好。
王强:对于战争片,动作、博弈、厮杀是主要的叙事元素,林超贤导演过去拍的枪战片很多,只不过规模和背景不如这部宏大,我们觉得这样的导演如果给他好剧本,在艺术创作上能达到一个统一,相信他有这个能力把《红海行动》变成一个带有国家使命和强军大背景下的一次营救行动。
唐静:是的,他最初也是武戏导演出身,对这个路数非常清楚,而且也有在好莱坞工作的经历,他掌握的技术对于现代电影高科技和工业化生产的流程非常有帮助。我们当时很犯难觉得选导演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元素,拍现代海军的电影不能用过去的套路,虽然都是塑造人物、讲故事,但是要有现代化的手段来展现,掌握这个技术和技能,林超贤导演掌握是非常好的。
主持人:林导是第一次接触军事题材吧?
唐静:是的,于总当着我们的面给林超贤打电话的时候,导演想拍完《湄公河行动》以后接一部关于海上救援的戏,于总开玩笑说林导你拍海上的大船不如拍军舰,林超贤导演在电话那头很兴奋,因为他说想都不敢想,他是超级军迷,他的合作伙伴梁监制说他上过军迷的高级培训班,属于高级军迷,但是没有用武之地。后来我们碰了面以后,他说我这一辈子都没有想到还能够有军队支持我,我过去想,能够拍警匪片、拍拍警察就很好了,哪里有军队可以拍。他的梦想一直藏在心里,这次终于给了一次让他圆梦的机会。
他唯一的欠缺,包括我们海政领导、我们的宣传局领导都知道,是没有当过兵,不了解祖国的军队,所以这是他的短板。但是没有关系,有主要的东西在,短板我们可以弥补。确定了他以后,我们在这方面给他弥补,包括我们总顾问夏平将军专门抽了两个下午的时间给他讲了也门撤侨的全过程,讲了中国海军等等。毕竟他是军迷,他在这方面接受很快。有一段话是我们很感动的,他说你们相信我,一定能够拍好这个戏,因为我在国外长大,我比在国内长大的人更加对祖国有感情,有归属感。
他说我希望我的祖国和军队强大,我们在外面的人,要把心情表达在其中,所以梦想和心情都融入在里面了。我们带他去体验生活,去海军陆战队,去蛟龙突击队体验生活,他都非常地认真。和官兵、战士一起去交流和了解,弥补他的欠缺,都很快就接受了。在蛟龙突击队的时候,他就完全感受到蛟龙突击队的精神,他说我看到现实生活中的部队,完全和我想象的是吻合的。这个片子的军事顾问,是原来蛟龙突击队的大队长,他在初期阶段一直和导演沟通,包括很多作战细节上的事情。比如说第一场戏,狙击手在武直-9上打海盗的那场戏,狙击枪是怎么放的,因为不能用架子,用软的吊带,都是我们生活中的事,这些都是我们军事顾问提供给他的想法。这个片子很长时间在境外拍摄,因为我们是第二出品方,不能拍出有军事常识错误的地方,这就要出笑话了。一是让我们的专家给予剧本和情节的细化,包括蛟龙突击队的退役士兵,去摩洛哥训练我们的主演们。每一场戏配合导演,站位怎么走,战术等等,几乎没有瑕疵。
主持人:在境外拍摄长达四个多月的时间,有什么感受?
唐静:境外拍摄时间很长,首长们特别关注,特批我去剧组参加工作,除了军事指导全程跟踪外,我们也有两名工作人员配合剧组参加整个的境外拍摄,一个在导演组,一个在服装组。所以,我去的时候是他们拍摄最艰苦的时期,让人很难忘的是将近有二十多天的时间拍一场戏。最难的是伏击的那场戏,将近拍了一个月。太艰苦了,太难了,因为它得全方位的配合。
场景是大海,几个山头,跨过的几座山每天都要有摄影机和工作人员在那里,那是一个庞大的剧组,非常辛苦,难以用语言来表述。每天在现场的时候,从头发、耳朵到鼻子里全是沙子。沙子埋海清的那场戏,有一个管子要让她有呼吸,要不然真的就活埋、憋死了。快拍的时候把管子拔出来,你就没有办法呼吸,按照导演的安排,前面拉出来好几个人,最后一个人才拉她出来,把她带出来终于可以呼吸的时候,她大口呼吸一下,沙子全进嘴里了。我觉得一个海清能够这样的敬业,真的出乎我的意外。
包括张译,拍这场戏的时候骨折了,接下来的戏他都是在骨折的情况下坚持拍完的。开机两个星期的时候,按理说是可以用替身,但是他不愿意,因为这是动作戏,他说用替身他就不拍了,就一直是打着钢架和钉子,腿肿的情况下完成每个动作,导演喊停的时候赶紧放下来让血液回流,把腿架起来,拍的时候再穿上,我觉得都是玩命。
印象最深的是林超贤导演。在摩洛哥的状态和在北京见到他的状态完全不一样,原来是彬彬有礼,到那里的时候就像疯了一样,我们都说他是战神俯体,每天穿着蛟龙突击队的队服,骑着摩托车,开着沙滩车来回几个山头跑。因为他要给演员做示范,他是武戏导演出身,动作很漂亮。不管多辛苦,他每天都要坚持跑一个小时,身体非常的健壮,演员们都是以他为榜,因为他是带头人。整个现场他是很少坐在监视器前不动的,看一眼就跑了,在现场飞,我们感觉他是一个超人,他是蛟龙,是蛟龙精神一直在鼓舞他。他说要把这么多年的梦想在这部戏实现了,他甚至说,到了老年痴呆都不会忘记拍这个戏的经历。
周振天:那天他说这个戏我已经过足瘾了,太累了,下一次拍一个爱情片。
主持人:冯老师,网友们说这部戏打斗环节非常多,这是您最初的构想还是之后和团队在研讨当中逐渐改出来的结果?
冯骥:之前的时候我就说过,很多的人物关系就是在战斗中体现,一开始的剧本就有大量的描写。因为在战场情况下不可能有太多的对白,经过林导的修改,把真实感推到新的高度和新的极致,特别感谢林导使我对战场审美有了更高认识。
主持人:女性角色一出现,我们看出来这部电影的不同,以往都是与爱情相关。
冯骥:比如说《火蓝刀锋》里就有意创作了这样一个女性军人形象,这部戏是因为我们蛟龙突击队也有女子队员,我们想把女性军人形象浓缩到一个人物身上,展现我们当代女性军人的风采。
主持人:也是给我们展示一个最真实的女兵形象,短发、寸头的那种感觉,冲锋的时候一往无前。
周振天:战场上我们都是战士,不分男女。
冯骥:有一句话是战场上不分男女,只分生死。
主持人:王强老师以前给我的印象都是军事干部的形象,比如《火蓝刀锋》里面的龙百川大队长、《深海砺剑》里面的吕奉光艇长,这次我们看到的是临沂舰政委,一位政工干部,很多网友评论王老师演绎的这位政工干部很精彩,能和我们网友们谈一谈您的创作体验吗?
王强:演政工干部还是有套路的,我们的演员演政工干部的时候,自然不自然的就走入一种模式。这个政委的戏量不是很大,我觉得是怎么表现呢?这个来源于生活,一个是我平时生活中的积累。因为这部戏当时的总指挥夏平将军就是这次撤侨的总指挥。他给我说的几点我印象很深,当时下去安检的时候带不带枪,我们后来说必须带。在舰上就能够听到子弹声,给我的感觉就是我们的政工干部在战场上和军事干部不分上下,我们是一起的。在这个政委的角色身上,张涵予是我非常欣赏的演员。
主持人:不是说一个标签。
周振天:深刻的融合在战斗指挥过程中,在规定情景中完成那种事情。
主持人:很多人反映以往看戏的时候一出政工干部感觉好像和剧情格格不入,对您塑造出来的政委评价是有血有肉,和影片的整个故事贴合的很好。
王强:这是对政委角色最好的评价。
主持人: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还听说您看到那些演员的时候,分不清是真实的队员还是我们的演员。你是否有这样一种经历?
王强:肯定是这样,和我们这个戏配合的都是现役官兵。1988年的时候我演过电影,这么多年也都是拍电视剧,对于我来说也是学习。我听说电影和电视不一样,我们电视剧演员想迈入电影很难,我也很珍惜这个机会。最感动我的是所有的演员,对海军战士,都非常尊敬、崇敬。我这么多年的老海军,很佩服。如果对我们的战士不太好,对我们军舰不喜欢,我会有逆反心理。确实是见到祖国军舰的那种自豪,为战士、国家、军队的强大而自豪。
主持人:大家的精神是一致的。
唐静:他们其实已经把自己融入到角色当中,如果不融入到角色当中,不可能看到今天呈现的这么有血有肉。
王强:当成第一次的感觉。
周振天:和前期的严格训练都有关。
王强:你不热爱这个角色你是演不好的。
唐静:我曾经看到张译的一篇微博写到他很沉默寡言,我们蛟龙突击队的人员也是很寡言的。张译说每天看到黄教官的时候,就看到蛟龙突击队是怎样的,黄教官是狙击手,一天这么说话,但是他做他该做的事情,非常坚韧。在前面拍摄的四个月中,八个主演们真的把自己当成蛟龙突击队队员,才能演出这样的神韵。
主持人:网友们说这部戏是用动作讲故事的戏,台词很少,很精炼。
周振天:刚才冯骥说了,密集的战术过程中塑造了人物,传达了情感,甚至爱情的小火花。再一个就是人性的光辉,对阿拉伯小女孩一定要救出去,中国人质一定救出去,被迫充当人肉炸弹的老父亲也要救出去。我们最近讨论一个这样的问题,如何在密集的战术和强烈的战争过程中把人物塑造好,把情感传达好,把人性的光彩放出光芒?这一点我们大家也是有感受的。
主持人:作为我们编剧的冯老师是否有这方面的感受?这些点以后写戏的时候怎么呈现?
冯骥:因为我之前没有做过电影,个人也欠缺这方面的经验,这一次我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一边学习,一边积累经验。我觉得要把这一次的宝贵经验总结下来,记在心里,以后艺术创作的方向上给自己有一个新的规划,希望借助这次《红海行动》的成功,以后能够更努力,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唐静:我想表达的是我们这个团队虽然是第一次做电影,但是我们很有福气,因为我们碰到一个非常优秀的导演。从他的身上,从他的团队身上学习到很多东西,而且给了我们很大的一个提升空间。第一次做这样类型化的电影,我们就能够得到这么多的收获,这个我觉得是我们要向林超贤导演致敬的地方。
冯骥:林导和蛟龙沟通的时候,能够让我们学到很多知识,电影和电视剧毕竟不一样,林导之前拍过很多优秀的影片,《证人》《线人》《湄公河行动》《破风》,林导也是一步一步积累和爆发,身上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包括他对电影的很多构思和想法真的给我们很多帮助和良好的建议,感谢林导。
周振天:这是他最满意的作品,也是他多年积累爆发的作品,我们有幸碰上他的艺术巅峰。所以,应该说海军能够与这样的团队合作,真的是一种福气,也是好运气。
主持人:很多观众反映这部片子给我们的感觉是审美上的不同,您觉得这部电影在审美上有哪些突破?
周振天:这个我们也一起探讨过,如果按照过去的套路走,一会儿抒情,一会儿谈爱情,一会儿谈家庭,这种套路总是四平八稳,这样是跟不上现代电影潮流的。它是一个战争片,又是一个动作片,你不能舍弃人物的塑造,又不能把原剧本中海军希望看到的家国情怀丢掉。林导处理的就很好,把情节做的很密集,战斗很激烈,该说的话都说了,第一是海军带你们回家,第二我们就是让恐怖分子知道不准伤害一个中国人,这样的东西不能丢。还有战友中的倾诉,在战斗中的一些点,这样的处理方式在审美上会给我们很多提升,让观众稍微喘口气。
主持人:对观众心理美学也是一种提升。
周振天:你看到的残酷,是我们为了救人,你看到的牺牲,是壮士断腕,粉身碎骨,大义凛然的阳刚之气。不是说我写了一群打仗的人,他们都是有情感的,每一次行为都带着背后的情感,这个情感又不是说出来的,这个应该说对我们团队将来拍类似的战争片和军事题材片的战争片来说,在美学方面有很大的借鉴。
主持人:军人首先他是人,有情怀。其次这部电影把军味、战味拍出来了。唐主任,下一步我们海政艺术中心有什么打算?
唐静:我们也算是赶上了好时代,不管以后怎么变,宣传人民军队不会变,我们有储备,后面也会有很多更好的东西在准备着,包括观众都非常想看到的一些题材。比如说航母、舰载机等等的,我们都是在备着的,感谢这个时代。
主持人:我们也非常期待看到海政中心更多的影视作品,非常谢谢各位今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