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惧生死考验,只因我是军人
■光明网记者 马雪
2018年年底,第一次在网上看到杜国富的事迹,被他危难时刻的勇敢担当感动到一把鼻涕一把泪,更为那一句“你退后,让我来”感到震撼。或许因为这个军人还太小,是个90后。生活在和平年代,我总觉得“舍生忘死”有些遥远。毕竟,有几个人能在面对死亡时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呢。
4月,接到采访杜富国和扫雷大队官兵的任务时,我的心情既激动又期待,我期待通过近距离的接触,去真实地感受和理解杜富国背后的所思所想。为期一周的采访,我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人,触摸到他朴实中的不凡,联想到电影《蝙蝠侠:开战时刻》中的台词“It's not who I am underneath, but what I do that defines me”(我的外表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的所作所为)。这于我本身是一次洗礼,让我深感自己原本想法的狭隘。
本以为“让我来”多少有些个人英雄主义色彩,谁曾想这是持续已久、地地道道的扫雷精神的凝练。原扫雷大队分队长张波说,组建扫雷大队之初,当我们畏惧雷场,不知道怎么前行、怎么走出第一步时,是队长和教导员义无反顾地上场排除第一颗雷。队长带着干部,干部会了再教骨干,慢慢的老兵会了,新兵跟着,一批换一批。在遇到危险自己没法解决时,队长就会亲自动手,让我们退5米,他觉得不够,再退10米,等我们退到安全范围时他自己趴下研究、把雷解决掉,然后让大家上前告诉我们下次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要“大胆心细”“不要紧张”。从刚开始遇到问题请求支援,慢慢的,这一波人技术好了,就会帮助其他人。“让我来”是一种长期养成的习惯,每个人都觉得遇到危险的时候应该上。
本以为“让我来”该被视作舍己为人、临危不惧的大无畏精神。但他的父亲杜俊说,这句话很正常嘛,在家碰到点事大家肯定都会说“你靠边点,让我来”。我以为能养出这种小伙的家庭,教育一定是境界崇高、满满正能量。但他的父亲却说,我不知道什么是正能量,我只知道要教导孩子不要学坏,不要做危害社会的事情。我问他,你后悔让儿子当兵么,他说不后悔,干哪行没风险,保住命总是好的。我说您考虑过让小儿子杜富强退伍么(注:小儿子在西藏,巡逻着一条号称“魔鬼都不愿去的地方”的边境线)?他说,去年年底富强就到期了,又续了。只要他能适应,想做啥就做吧。
本以为杜富国受伤会让扫雷大队官兵的士气有所怯退,但他的战友们在2018年底已完成此次扫雷任务最后一块雷区的搜排和移交。战友刘新未说,“没想那么多,想得太多顾忌太多”。战友马玺君说,“总得有人去面对危险”。我说,你们不怕死吗?刘新未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也怕,在雷场大家基本不用“最后”两个字,我们会说把“收尾”工作做好。我以为他的战友在中越扫雷任务结束后会选择回原部队或退伍,反正是离雷场能有多远就走多远。但他的95后战友殷颢栩说,他们原班人马大多又请战去了另一条边境线继续扫雷。当我问他你结婚了么?殷颢栩说,等哪天我把雷扫完了就可以考虑个人问题。我说,如果另一条边境线扫完了还有其他雷区要扫呢,先结婚还是先扫雷?他腼腆一笑说,“一起解决”。
麻栗坡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刘丕丽、外二科主任冯再友提到过,1997年以前被田野乡间的危爆品炸伤的群众特别多,“这些年越来越少了,扫雷结束到现在一个也没有”。想起曾经一个村寨“87个人仅剩78条腿”,想起杜富国战友们最常提及的一句话“(扫雷这事)我们不干谁干,得对得起这身军装”,想起已经由死亡之地的雷场变成希望之土的天保口岸……或许正如80后的张波所说,“每一代人自有每一代人的血性和勇气”。只要国家和人民需要,就会有无数的军人,准确来说是青年人,像英雄一般出现。
其实我本不喜欢“英雄”二字,因为英雄往往意味着牺牲;我喜欢“军人”,因为军人象征着保家卫国。出发前,我特意在本子上写了“不提英雄,只提军人”,希望用更客观冷静的态度作为此行采写的要旨,但此刻又觉得,默默付出一切,为你我守护一片宁和的人,不用“英雄”又可以用什么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