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岩层之下的青春与热血!走近常年在洞库里工作的火箭军官兵

来源:解放军报编辑:杨晶责任编辑:杨晶2021-03-24

岩层之下

有这样一群火箭军官兵,他们常年在阴暗潮湿、烟尘弥漫、机械轰鸣的洞库里工作,没有四季之分、昼夜之别……

一次次战艰斗险,一次次破障攻坚。在他们心中,这里是净化灵魂的热土,是忠诚使命的见证。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感受那岩层之下的青春与热血。

——编 者

每一座山川都记得

【人物名片】蒋海斌,火箭军某工程旅二级军士长,荣立三等功3次。

重峦叠嶂,云雾缭绕。离开大山,随着皮卡车三拐五拐,蒋海斌很快失去了方向感。

虽然来工区已经半年,但因极少外出,蒋海斌对山外的情况并不熟悉。这次,还是兄弟单位请他去参加保障,他才坐上进城的车。

蒋海斌还记得与大山初次相遇时的情景。18岁的他坐着运兵卡车一路向西,繁华的城市渐渐向后退去,眼前是连绵起伏的大山,最后到达了一座简易营区。营区位置偏远,土坯房四处漏风。当听到老兵说“打电话要蹚过一条河,再走5公里路”时,蒋海斌的心好像掉进了冰窟窿。

真正投入工作后,繁重的任务成了压在蒋海斌身上的另一座“大山”。为了释放压力,每到休息日,他都要和战友一起爬爬山,喊上两嗓子。听着山间传来悠长的回声,他的心也慢慢平静下来。

那时的蒋海斌还没意识到,平静的大山背后,危险随时可能降临。一次,蒋海斌在一处塌方段进行测量作业,脆弱的岩层突然发生二次滑塌。尖利的碎石陡然滚落,眼疾手快的蒋海斌一把推开身边的战友,可碎石却在他左臂划开一道长长的口子。

遇到这种情况,说不担心那是假的。可当工程顺利竣工,蒋海斌第一次走在气势恢弘的“地下龙宫”,听着营长描述导弹入驻后的场景时,他由衷觉得“当工程兵真有意义,就算是牺牲了也值得!”

“扎根深山、为国铸盾,导弹工程兵像大山一样沉默,也像大山一样伟岸。”爱上大山后,蒋海斌在山里待得更久了。除了出差办事,他几乎不外出。

虽然对山外的世界不够了解,但对山里的施工蒋海斌却越来越专业。那年,由于技术干部缺编,蒋海斌成为单位首位战士技术员。为了确保施工零失误,他一份方案要修改五六次,每天都守在施工现场跟踪指导。

时光荏苒,蒋海斌在“雕刻”大山的同时,也把图纸上的“龙宫”刻进了心里。有一次,蒋海斌发现图纸上的一处设计存在误差,如果盲目按图施工,不仅达不到战标要求,还可能导致后期构筑物结构不稳定。顾不上多想,他第一时间向上级设计单位汇报。经过反复论证修改,风险最终被扼制在萌芽中。这些年,蒋海斌参加的13项工程验收合格率达到100%,其中多项被评为全军和火箭军的“样板工程”。

从一座深山转战到另一座深山,蒋海斌把对大山的爱融入一座座坚不可摧的“地下龙宫”。然而,结婚这么多年,他却是妻儿靠不上的“大山”。蒋海斌也曾动过退伍的念头,但听说工地上缺技术员,他又义无反顾地扎进深山里。“爸爸,你守护大山,我和妈妈守护你!”听到儿子用稚嫩的声音安慰自己时,这个像大山一样坚韧的男人忍不住抹了一把泪。

随着某工程的竣工移交,蒋海斌和战友们再次踏上新的征程。第一次坐飞机转场,年轻的战友兴奋异常。但一想到可能再也不会回到这里,大家又忍不住伤感起来:“班长,你说有谁能记得我们吗?”

“每一座山川都记得!”蒋海斌想了想,坚定地回答。

想念太阳

【人物名片】曹奇,火箭军某工程旅下士,荣立三等功1次、集体三等功1次。

在很多常人看来,阳光是大自然最无私的恩惠,但对曹奇和战友们来说,太阳却是“稀缺物”——白班时,太阳刚刚升起,官兵已经进入坑道,待到出来时太阳又落山了;而夜班时,奋战一宿的官兵走出坑道后,谁也没精神再等待日出。

4年前,还是新兵的曹奇参加岗前培训时,班长提醒大家趁着没进洞好好享受一下阳光,他满不在乎:“我才不稀罕晒太阳呢!”哪知,下连后在坑道里刚待了一个星期,他就止不住思念起太阳来。终于盼到休息日,太阳刚刚升起,曹奇便搬把椅子坐在院子里。他抬头看看天空,没想到“晒太阳”竟真成了件奢侈的事。

曹奇当兵第3年时,坑道作业遇上了罕见的泥夹层。由于石质破碎、处理难度大,他日夜轮班,足足两个月没见到太阳。在昏暗的作业面排险,曹奇和战友敏捷地操纵着高空作业车升起又降下。岩石不时噼里啪啦地剥落,穿过他们的影子重重地砸在地上。坑道内的空气仿佛凝固了,曹奇伸手向眉峰上揩了一把汗珠。他的脸上被烟尘熏得乌黑,两眼却锐利闪光。他又想起新兵时班长常说的一句话:“战士面前,不论山洪风暴、天崩地裂,只有一个信念,就是往前冲,完成任务。”

泥夹层的石质每段都有变化,对钻爆方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为及时掌握情况、调整方案,每次爆破完,规定的等待时间一过,掐着表的曹奇便迅速冲进作业面查看效果。

爆破后的坑道内,烟尘翻滚、炸药味刺鼻,即使打着手电筒也只能看三四米远。每到这时,大家最担心的就是出现“哑炮”现象——残余的炸药被压在乱石堆下,稍有不慎就可能引起二次爆炸。作为爆破班班长,曹奇总能带领大家化险为夷,精准无误地将哑炮排除干净。在被破碎岩石和刺鼻火药味包围的日子里,曹奇最想念的,就是那晒过的被子上“太阳的味道”。

其实,曹奇和战友想念太阳,不仅是期待在洞外享受阳光,晒一晒发潮的被子。还因为,那些没有太阳的日子,往往也是坑道内渗水最严重的时候。

“涌水了!”有次掘进施工中,一个个钻孔像水龙头一样不停地往外涌水,断面下方很快形成1米多深的水坑,而且水流还在不断向主通道漫延。情况危急,曹奇立即组织大家开挖排水沟,同时联系连队调来抽水泵。经过3个小时的鏖战,台车手终于将装药孔全部钻完,并安全撤回装备。

经过1个多月的努力,渗水段施工终于圆满完成。山间的清晨飘浮着一层乳白色的薄雾,朝阳像花一样灿烂,预示着一个晴朗日子的到来。这天,连队特意给大家放了半天假。曹奇和战友们在营区里晒着被子,享受着阳光,觉得这简直是世上最惬意的事情了。

岩石见证

【人物名片】王永锋,火箭军某工程旅二级军士长,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

这天,王永锋到机关办事时,正好赶上旅里组织的第二届“岩石文化展”。他没想到,竟会在这里邂逅自己3年前收藏的那块岩石。

虽然岩石被放进玻璃柜,还打上了灯光,但无论怎么看,这都是一块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石头。而在王永锋心里,它却有着不一样的意义。

那是一个多雨的季节,坑道里的空气潮湿黏腻。台车钻杆与岩石碰撞,发出刺耳轰鸣,让王永锋感到一阵阵胸闷。突然,他发现台车钻孔时出水变少,仪表上的旋转压力指针左右摇摆。“不好!”王永锋迅速收回钻杆、撤离台车,结果刚撤到安全区域,就听到“轰”的一声,从拱顶涌出大量水流,裹挟着泥石向下坍塌……由于石质破碎,他们处理那次塌方足足用了两个多月。这种情况即使是在以不良地质著称的该工区,依然十分罕见。穿越塌方段后,王永锋特意捡起一块岩石留作纪念。

因为常年在大山深处穿山凿岩,王永锋养成了收藏坑道里岩石的爱好。这两年,单位组织“岩石文化展”,王永锋收藏的宝贝被战友们逐一推到台前,他的故事也开始被更多人知晓。

当兵第二年,王永锋作为单位首批台车手学成归来。第一次作业,他操作台车像钢针扎豆腐一般,不到半天就钻完了断面,让习惯了人工钻孔的战友目瞪口呆。然而,等刺鼻的浓烟散去,大家发现这些断面像“被狗啃了一样”,不仅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还给下一步施工制造了麻烦。

“理论是死的,石头是活的,不把石头研究好,就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台车手。”乱石堆里,连长的一番话让王永锋记忆犹新。

经过反复研究试验,王永锋渐渐摸清了岩石的“脾气”,并结合实践总结出“中心掏槽、梅花型布孔”的高效率钻爆方案。不久,王永锋钻出的断面被评定为“样板段”,战友们纷纷向他竖起大拇指。王永锋却默不作声,他从这次爆破的石头中捡回一块,并刻上“精业”二字。

“攻坚”“质量”“安全”……随着时间推移,王永锋收藏的石头越来越多,一个个词刻在石头上,也刻在了他心里。有一年,上级依托施工会战举行技能大比武,王永锋不仅第一个完成任务,还精准预判出前方有断裂带,帮助爆破选手及时调整方案、避过险情。这也让他的名气越来越响亮。

这些年,王永锋带出不少优秀的台车手,他们大多在退伍后凭借过硬技术找到了好工作。其实,王永锋也曾接到好几家地方公司抛来的“橄榄枝”,而每一次,他都选择留在部队。刚开始时,妻子不理解,说他“当兵当得像块石头”,而王永锋总是沉默不语,倒真是像极了坑道里的岩石。

就在王永锋准备从“岩石文化展”现场离开时,刚好有一群新战士前来参观。“我虽无名国有名,以我无名铸威名……”当解说员念到王永锋写给战友们的寄语时,王永锋仿佛在这些年轻的面孔上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这真是青春最好的见证!”身旁的一名新战士轻声道。

与钢铁相伴

【人物名片】胡伟帅,火箭军某工程旅中士,荣立三等功1次。

钢铁,钢铁,还是钢铁,连续半个月吃住都在坑道里,胡伟帅觉得自己好像也变成了一块铁疙瘩。此刻,趴在70厘米高的施工作业面上,他头顶是岩层,脚下是钢筋网,哪怕挪动一小步都很费劲。

“班长,当工程兵能用上匍匐前进吗?”捣固完身旁的混凝土,胡伟帅突然想起自己新兵时向班长的发问。“能用上!3种姿势都能!”老班长那略带狡黠的笑容又一次浮现在他的脑海里。

身高1米8的胡伟帅是个典型的山东汉子,尤喜在篮球场上自由奔跑的感觉。然而,来到工程部队后,他感觉自己的世界开始被各种钢铁包裹——几百上千斤的模板、粗细不同的钢筋钢管,还有焊钳铆钉……一不小心,就可能被剐到或砸伤,留下工程兵特有的“印记”。

那年,还是上等兵的胡伟帅在3米多高的拱顶上拆模。突然,一根钢撑从高处坠落,正好砸在他的脚尖上。虽然疼痛钻心,但由于拆到一半的模板随时可能掉下来,胡伟帅咬紧牙又继续挥起大锤。一下、两下、三下……当模板跟着豆大的汗珠一起掉落时,胡伟帅的大脚趾已经变得乌紫,指甲盖也脱落了。简单消毒包扎后,胡伟帅只在营区休息了一天,就又一瘸一拐地回到工地。

“与钢铁较量,必须有钢铁般的意志!”虽然吃了不少苦头,但胡伟帅的拼劲从未消减。在一次施工中,由于一根钢撑没有打好,钢模台车的挡头突然裂开一道缝隙,混凝土随即从缺口处喷涌而出。胡伟帅一个箭步冲上前,直接用双手挡住混凝土。

堵浆,最好的办法是用土工布和钢板焊接。而此时,作业面上偏偏没有土工布。感受着指间的灼热,胡伟帅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由于混凝土不断涌出,仅靠双手很快就支撑不住了,他干脆伸手拉住两旁的钢筋,用自己的胸膛堵了上去。在等待工具的漫长的10分钟里,混凝土从胸膛流到裤腿,接着灌进鞋筒里。

等战友找来工具、处理完漏浆后,胡伟帅全身上下已被混凝土烫得发红。他却笑着说:“没想到自己还真能当钢铁用!”

今年年初,连队要派出一支作业队担负某应急工程改造任务。由于建成后的坑道内施工装备难以展开,许多工作不得不采用肩扛手抬的方式完成。这时,刚执行完某任务的胡伟帅又主动找连长报了名。

“班长,我来吧!”手持几十斤重的捣固棒作业,为了节省体力连续施工,平时大家都是一小时一轮换。眼看快到时间了,上等兵张煜昕有些吃力地凑了上来。

胡伟帅摇摇头,并没有交接。一起从白天干到黑夜,他早看出张煜昕已体力不支,更何况张煜昕前几天还因高温晕倒过一次。

“放心,我没事!”在近40摄氏度的高温中,张煜昕汗流浃背。此时,他执拗得像一块生铁。

“给!”像是看到了曾经的自己,胡伟帅不再多言,将捣固棒递给了张煜昕。昏黄的灯光下,两人的身影逐渐融入这片钢铁丛林中。

(本版作者:周晓星 罗文杰 张 圣 张景瑜,摄影:梁昌文 张 圣 魏玉麟 倪兴华,图片制作:孙 鑫)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