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建辉:父亲告诉我,共产党员究竟什么样

来源:解放军报编辑:杨晶责任编辑:杨晶2021-07-17

父亲告诉我,共产党员究竟什么样

■王建辉

父亲去世后,我珍藏着他生前的履历资料,里面有一张“参加革命后的经历”表格,在“入党”一栏里,写着“1936年12月,在陕西省三原县红四方面军93师271团4连由谢正陆同志介绍加入共产党,候补期一个月。1937年1月转正”3行字。每次看到这短短的40多个字,父亲这位老党员生前的革命往事,就如潮水般涌上我的心头。

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解放了父亲的家乡四川北川,那时还不满15岁的父亲参加了红军,被编入红31军93师271团。父亲生前谈起这段经历时说,他参加红军后家里只剩下我的爷爷奶奶,刚入伍那段时间他非常想家。他的班长、共产党员赵良明了解父亲的心思后,经常给他讲革命道理,并在战斗和生活中给他很多帮助。长征中,部队翻越夹金山时,父亲看到有的战友因为空气稀薄加上体力不支倒下时,内心非常紧张恐惧。走在他前面的赵班长回头大声对他说:“小王,千万不要坐下,要往前看,坚持住,一直往前走!”在赵班长的鼓励下,父亲跟着队伍翻过了夹金山,没多久又进入了松潘草地。父亲说,过草地时发生的一件事,让他明白共产党员是什么样。

部队过草地前,连里给每人发了几斤生麦子。连长印成真对大家说,这是过草地的救命粮,不能随意吃完。可途中父亲不慎把粮袋弄丢了,望着茫茫草地,他绝望地哭了起来。印连长得知后对父亲说:“别哭了,从今天起你就跟着我,有我吃的就有你吃的。”父亲知道干部和战士分到的粮食一样多,不忍心去分连长的粮食,可印连长对他说:“我命令你跟着我。”就这样,在随后的几天里,父亲一直跟着印连长,每到一处宿营地,印连长就从自己的挎包里掏出一只小酒杯,从自己的粮袋中舀出一杯麦子,小心翼翼地倒进父亲的小洋瓷碗中,让他去找些野菜和麦子煮一下混着吃。

靠着印连长从自己口粮中“挤”出来的粮食,父亲活着走出了草地。但部队走出草地没多久就遭遇了敌人的偷袭,印连长在战斗中不幸牺牲。父亲趴在印连长的遗体上失声痛哭,为失去一位好连长和好兄长悲痛万分。

父亲曾在他的回忆录中这样写道:“我一生中最有价值、最值得骄傲的是经历了长征,在长征路上的生死关头,我见证了什么是真正的共产党员。正是因为有了印连长这样的共产党员做榜样,我才能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坚持下来,没有退缩……也让我在后来的革命斗争中不怕流血牺牲,为党、为人民贡献了一点力量。”

如父亲所言,在随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经历了多次战火洗礼,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但已是一名共产党员的他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1948年10月到次年4月,时任晋中军区独立6旅17团政委的父亲,率部参加了太原战役。在攻打国民党军队重兵把守的义井村时,他率突击营一举打掉了敌人两个团的指挥所,不仅切断了敌人向汾河以西逃跑的道路,也为我军主力攻克太原创造了有利条件。父亲的这段经历当时被晋中军区战地记者董青用相机记录了下来,60多年后董青以“让俘虏到指定地点放下武器”为题,将这张照片收入《永恒的军史瞬间》一书。

战争年代,父亲为了党的革命事业出生入死;和平建设时期,父亲始终视党的利益高于一切。从1950年到1980年,父亲服从组织安排多次调整工作岗位,“哪里需要哪里搬”,天津、河北、北京、河南、陕西、甘肃等地都留下父亲的足迹。30年间,无论是在北京的总部机关,还是在西北的秦岭山里,父亲始终保持着一名共产党员、一名老红军的本色。

1977年,全军后勤系统进行较大规模整合,原兰州军区组建了4个后勤分部,在原总后西安办事处某部任政委的父亲调任某分部政委。当时该分部由原总后宝鸡基地兵站和安康基地兵站合并组建而成,驻地位于宝鸡兵站所在的秦岭山中,工作和生活条件都无法与大城市相比。但当时已57岁的父亲一接到命令,第一时间就从西安赶往秦岭就任。

那时,我们家还在西安。我记得父亲接到命令就回家和母亲商量,要把家搬到宝鸡去。我一听要离开西安,心中很失落,对父亲说:“秦岭的条件肯定不如西安,你资历老,战争年代又立过功,为什么不向组织提一下,去条件好一点的单位?”父亲说:“我是党员,到哪儿都是干革命工作。”同样是军人出身的母亲也早已习惯这种“哪里需要哪里搬”的生活,默默收拾起家里的东西,没多久我们就搬去了宝鸡。

“黄牛铺”,看地名就知道是个远离城镇的村镇,当年新建分部就位于此处。组建新分部遇到不少实际问题,从安康兵站抽调的人听说新建单位在秦岭山里,许多人都不愿意来,而宝鸡兵站的不少人又想借机离开这里。那段时间,父亲每晚都走进干部宿舍,与基层干部谈心,稳定大家的情绪。父亲深知,在艰苦条件下,只有以身作则才能更快地稳定大家的思想,更好地完成组织上交予的任务。他要求干部战士做到的,他首先会做好。冬天的秦岭滴水成冰,清晨起床号响起,父亲总是扎上腰带第一个出现在集合地点,和大家一起出操。秦岭山区给养比较困难,父亲专门到食堂和炊事班同志商量,想方设法搞好伙食,让大家吃好安顿好。

就这样,从1977年8月到1979年12月两年多的时间里,尽管条件艰苦,但官兵在新组建的分部安心工作,圆满完成上级赋予的各项任务。1979年末,该分部完成了在秦岭的任务,再一次西迁至甘肃武山。

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之际,我作为一名党员,内心激动之余常常想起已经离开我们20年的父亲,想起这位老党员生前工作与生活的点点滴滴。共产党员究竟是什么样?从父亲身上,我找到了答案。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